- Address :香港湾仔骆克道300号侨阜商业大厦12楼
- Tel :+852 2521 1806
- Fax :+852 2521 1478
- Email :hk@smartteam.hk
出口退税:向左走?向右走?
出口退税上调,一直被有关部门视为挽救外贸企业的“杀手锏”,但是近日有专家表示,中国退税过多,随着经济的好转,应适当调整。
“要适度退税,要把出口退税率下调。”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适度的出口退税是中性的、合理的,适度的退税不能说是鼓励出口创汇,国际上通行的是出口商品不含流转税,因为出口到对方国家,还会对商品征收流转税。
刘克崮认为,不同的国家税制结构也不一样,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原则下,中国的退税退多了。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始于1985年。25年间,退税率经过了数次提高或降低的调整。2008年,金融风暴来袭,我国出口遭遇重创。作为挽救出口的“良药”,在经过7次调整后,中国综合退税率已从9.8%提高到逾13.5%。2009年,国家提高了多达3000余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的调整,取决于对整个经济形势和外贸形势的判断。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国家一定要稳定外需,因为国内相当的产能都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外贸对中国经济仍要做出一定贡献。”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也是2010年中国外贸仍要继续实施出口退税等刺激政策的原因。援引商务部的说法,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切不可盲目乐观,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外需短期内将难以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但是,很多专家对此却并不看好,他们认为,出口退税能够带来的利好效应已经很微弱了,政府不应该再出此招。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分析,一旦上调了出口退税率,外商就会压价,我们企业为了保订单,一般都会作出一些妥协,将一部分退税优惠给客商。
比如,在去年的广交会上,前来交易会谈判的境外采购商非常关注中国出口退税的调整,一旦哪个行业上调了出口退税,则一定要压价。而国内参展企业为了保订单,普遍会做出一些妥协,将退税的部分优惠给客商,这样就使产品出口更加有竞争力,也更容易接到订单。
梅新育表示,“企业恶意降价竞争,国家的税款,反倒补贴了外国企业。”
据国家税务总局快报统计,2009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这意味着财政收入相应地减收6487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当年税收新增的收入,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压力。
实行了25年的出口退税政策,如今走到了十字路口。
“现在的确是该反思的时候了。”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出口退税政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国外,占据市场,但是太过依赖这一政策促出口,将会带来负面影响。可能会助长企业的惰性,不排除一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依赖心理,缺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动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此外,还有专家提醒,尤其是中国产品在议价能力没有提高的前提下,退税的提高只是为外贸企业提供了降价空间,可能会引起更多贸易摩擦。
“出口退税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负面作用免不了的,但是不应该那么大。”刘克崮说。
“但是,对于出口退税的调整,不能笼统地说往上还是往下调整,应该具体到某个行业,甚至是某项产品。”张建平告诉记者,从中长期的方向来讲,我们要鼓励去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和有自主品牌的东西,这些产品出口退税要适当保持,让它维持国际竞争力;另外,就要尽量减少出口一些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品。
张表示,对于“两高”产品,大的趋势和方向,就是要不断地把出口退税率降下来,不鼓励出口。而对于低附加值产品,如果下一阶段,他们转型不好,在国内就业能够稳定的情况下,也要把退税降下来。
孙飞也建议,出口退税政策对一些低端产品一定要逐步淡出,这对企业进取也是有帮助的,而未来扶持重点应该落在低碳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 上一页:出口退税的计算实例
- 下一页: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