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ress :香港灣仔駱克道300號僑阜商業大廈12樓
- Tel :+852 2521 1806
- Fax :+852 2521 1478
- Email :hk@smartteam.hk
香港警務處
香港警務處(簡稱警務處;英語:Hong Kong Police Force,HKPF),隸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的紀律部隊。香港主權移交前的港英警察部門成立于1844年5月1日,最初稱為香港警察隊。香港第一間警察局名為中央警署,在1845年建于荷李活道太平山區差館上街。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國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警察部門改用現名,香港警務處處長更成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要官員之一,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任命。
香港警務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轄下的紀律部門。該部門成立于1844年5月1日,初時稱為香港警察隊。 第一家警署名為“中央警署”,在1845年建于荷李活道太平山區差館上街。 在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后英女王為嘉獎警隊的貢獻,在1969年賜予“皇家”二字成為皇家香港警察隊。香港回歸中國后改為現名,香港警務處處長更成為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主要官員之一,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現任香港警務處處長為鄧竟成(作為首名曾在警隊皇牌飛虎隊服役,并成功擢升處長的警官,他也被香港媒體譽為“飛虎之光”。于2007年1月16日接替退休的李明逵)。
由于香港警察擁有超過160年的專業警政經驗和良好的規劃根基,加上嚴謹的法治和處理案件的效率,于60年代始被外界贊譽為「亞洲最佳警隊」,且是世界公認為最優秀的警隊之一。近年有自美國和英國聯合申辦的統計調查,并根據世界各地警隊的總體進行細項評分。其統計針對于各地警隊總體之質素,包括當地治安、破案率、裝備、廉潔、專業、言語水平等項目以作出評估,結果香港警隊被評以亞洲首位,亦為世界首列。另外,于2008年一項由政治及經濟風險評估顧問公司進行的調查顯示,就以亞洲各地警隊作出比較,結果得出香港在亞洲主要地區中擁有最優秀的警隊。該調查同時顯示,香港警隊備受尊重且在維護法紀和維持治安上表現出色,讓居于香港的人士能在公共安全及治安良好的環境下安居樂業。至此,香港警務處轄下的船隊共有近170艘巡邏警輪及其他警用船艇,亦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警務水師。
開埠初期
1841年1月26日,英國海軍在西營盤登陸香港島。英國最高代表查理士•義律在2月2日向香港居民頒發兩條法令:中國人繼續使用中國律法及習慣,惟一切酷刑應予廢除;非中國人則以英國法律審判。在4月威廉•堅偉出任總理巡撫,當時尚未有警察,只好由軍隊中抽調人手。為了執行這些法例,義律在4月30日委任威廉•堅偉上尉為首席裁判司,并委派他成立維持治安的隊伍(警隊前身)。1843年威廉•堅偉招募到28名警察,多是由英印士兵轉職而來。1844年5月1日,警隊根據《香港法例》第5號條例正式成立,初期編制為35人,稱為差役。差役領導稱差頭。
當時英警地位最高,待遇較好,有槍;次要是印警,有槍;最低是華警只有木棍。
1845年3月,原倫敦警隊警司查理士•梅理(Charles May)抵港,管理這支殖民地治安隊伍,成為首位差頭(總長)。他以愛爾蘭警隊的制度為藍本,建立了一支171人的隊伍,在中區、香港仔及偏遠的赤柱興建差館(后正名警署),并嘗試招聘質素更佳的差人(后正名警察)。早期的工作范圍非常廣泛,除負責治安外,還負責消防、人口及出入境登記、簽發牌照等。
到了1862年英國取得九龍半島后,香港總人口急速澎漲至12萬人,當局隨即嚴格地重組警隊,實施嚴明的紀律,從孟買本地步兵團聘請退役軍人加入服務,并全面增加警察的薪金,以提高士氣和工作表現。到了1870年代,警隊已得到革新,并有效地運作。警隊已清除腐敗無能份子,并聘用了更多華人,又從愛丁堡警隊招聘一些健壯的蘇格蘭人來港服務。1893年,時值33歲的梅含理出掌警隊,他設立了警察學院,規例規定每一個新聘警員必須在該學校接受訓練。
隨著發展,警隊于1920年代成立刑事調查部,1930年成立沖鋒隊,以處理嚴重罪案及小型騷亂。當時,警隊亦成立了屬兼職性質的警察后備軍及特別警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外籍警官離港參軍。在這段期間,政府召集平民加入警隊,共有352人經過宣誓儀式,被委任為特別警隊,組成特別后備警隊,并依其國籍,分別編成英印籍、華籍與葡籍三個大隊。他們成為了工作繁重的正規部隊的有力后援。為了加強警力,警隊在遙遠的山東省招募人手,在山東省威海衛港口簽訂雇用合約。他們體魄健碩,備受重用;警方遂成立一支特別的警察隊。而在海上,警隊則于是在近岸航行的船只上派駐一支主要由白俄羅斯人組成的特別隊伍,以設海防。
早期警隊面對搶劫、賭博、綁票及海盜等嚴重治安問題,警隊需由大英帝國各地招募警員。到了1920年代,香港警察的編章編號前分別加上英文字母,方便識別警察來自的地區:A代表歐洲裔(主要是英國);B代表從印度招募的印裔(主要為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C代表本地招募,說粵語的廣東人;D代表從山東威海招募的山東人(即香港魯警);后來再加上E,代表從俄羅斯抵達的白俄。不同各區的警察配戴的警帽亦有所不同,歐洲警察使用在頭頂有尖刺的頭盔(后來改為平頂帽);印度警察依照傳統用布包頭;中國警察則使用圓錐狀的竹帽(后來亦改為平頂帽)。警員夏天制服是深綠色的,(后改為淺綠的卡奇色Khaki Colour),冬天則為深藍色的呢料。警員之間的通訊要靠吹銀笛。故此,當時香港有一條十分流行的順口溜,傳神的描述警察形象: ABCD,大頭綠衣。捉唔到賊,吹BB。註:「捉唔到賊,吹BB」意為:抓不到賊,不停吹銀笛子
現代化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警隊進行重組,大量海內外退役軍人加入警隊,在1946年,麥景陶出任警務處處長,他向港英政府爭取增加各級警務人員的薪金及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當時軍器廠街的新警察總部正在興建中,應征加警隊人數以千計,當中很多是退役外籍軍人或其他殖民地警隊的老手。及后,警隊于邊境興建了一座座警崗,40年后人們仍稱這些警崗為「麥景陶教堂」。
加上警察訓練學校于1948年成立,提高了警隊的執法與準軍事行動的能力。1956年10月10日發生雙十暴動后,警隊在1958年成立了警察訓練分遣隊,負責維持香港的內部安全,為警隊提供一支常設的緊急事故后備軍,薛畿輔處長更改警務人員的職級結構,以打擊貪污。最基本的改變是由大批年輕的非憲委人員擔任警署警長的新職級,從高級警長的手中取回行動工作和職位調派的直接控制。此外,經過一次全面檢討后,薪酬方面也有普遍的提高。
戰后,警隊亦開始招募女警擔任后勤支持工作,首期受訓的女警于1951年畢業[5]。警察后備軍與特別警察則于1959年合并為香港輔助警察隊[6],而出入境事務則于1961年移交予入境事務處。1967年香港左派受文化大革命的感召發動持續半年的六七暴動,警隊嚴陣以待,多次驅散及搜捕示威者。1968年改組為警察機動部隊。1969年,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為表揚警隊成功平息六七暴動,授予香港警隊及輔警「皇家」稱號,警隊更名為皇家香港警察(Royal Hong Kong Police Force,英文簡稱RHKP),成為英聯邦5支擁有皇家稱號的警隊之一,并由雅麗珊郡主出任正規警隊和輔警的榮譽總監。
1950至1960年代的香港警察,與其他港英政府部門一樣,曾經都是貪污的溫床。當時不單是部分警員只作零星的貪污,而是相當部份的警員及警官,成群的與黑社會勾結,特別是便衣警探部門,建立了「包娼庇賭」的地下秩序(黑社會)。政府多次成立打擊貪污的部門,包括在警隊下設立反貪污部,但都未能根治貪污。最后香港政府在1974年成立獨立于警隊外的廉政公署,嚴厲打擊政府及警隊內的貪污。1977年警隊內部不滿廉政公署的調查手法,觸發警員沖擊廉署總部的事件。最后港督宣布特赦,對1977年前發生較輕的貪污罪行不予追究,警廉沖突才得到平息。事后,警隊接納調查委員會建議而成立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以改善警隊管理層與員佐級人員之間的內部溝通,并提升警員的待遇與福利。警隊在1970年代開始致力改善警民關系,投訴警察組于1973年成立,警察公共關系科轄下的青少年組織-少年警訊于1974年成立。
主權移交前后
隨著香港回歸,警隊在1980年代逐步落實本地化,首任華人警務處處長李君夏于1989年履新。警隊于1995年成立野外巡邏支隊,接管駐港英軍的邊境治安工作,而過去負責監控敏感情報及反滲透工作的部門-政治部則于1995年解散,要人保護及反恐等內部治安工作則交由行動處屬下的不同部門負責。
時至今天,警隊編制極為龐大,正規人員有約3萬名,輔規人員有約5千名,兼及內勤和文職人員有約5千名,共為約4萬人的大隊。現時警隊負責香港本地陸地及海港治安、交通執法以及巡邏與中國接壤的邊境禁區。此外,警隊亦負責辦理社團、舞獅、槍械牌照及集會活動等申請。
歷任首長
總裁判司(Chief Magistrate)(兼任警察首長 Chief of Police)
威廉•堅恩上尉(William Caine)(1841年─1844年)
希利(Captain Haly)(署任)(1844年2月)
布思(Captain Bruce)(署任)(1844年3月)
警察司(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查理士•梅理(Charles May)(1844年─1862年)
昆賢(William Quin)(1862年─1867年)
田尼(Walter Meredith Deane)(1867年─1892年)[8]
哥頓少將(Alexander Herman Adam Gordon)(1892年─1893年)[9]
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1893年─1901年)[10]
畢利(Francis Joseph Badeley)(1901年─1913年)
馬斯德(Charles McIlvaine Messer)(1913年─1918年)
胡樂甫(Edward Dudley Corscaden Wolfe)(1918年─1929年)
警察總監(Inspector General of Police)
胡樂甫(Edward Dudley Corscaden Wolfe)(1929年─1934年)
亨利(Thomas Henry King)(1934年─1938年)
香港警務處處長(Commissioner of Police)
亨利(Thomas Henry King)(1938年─1940年)
俞允時(John Pennefather-Evans)(1940年─1941年)
日治時期香港憲兵隊隊長
野間憲之助(1941年─1945年)
香港警務處處長(Commissioner of Police)
俞允時(John Pennefather-Evans)(1945年)
辛士誠(C H Sansom)(1945年─1946年)
麥景陶(Duncan William MacIntosh)(1946年─1954年)[11]
麥士維(Arthur Crawford Maxwell)(1953年─1959年)
伊輔(Henry Wylde Edwards Heath)(1959年─1966年)
戴磊華(前譯邰華)(E. Tyrer)(1966年-1967年)
伊達善(Edward Caston Eates)(1967年─1969年)
皇家香港警務處處長(Commissioner of Police)
伊達善(Edward Caston Eates)(1969年)
薛畿輔(Charles Payne Sutcliffe)(1969年─1974年)
施禮榮(Brian Francis Patrick Selvin)(1974年─1979年)
韓義理(Robert Thomas Mitchell Henry)(1979年─1985年)
顏理國(Raymond Harry Anning)(1982年─1989年)
李君夏 (Li Kwan Ha)(1989年─1994年)
許淇安 (Eddie Hui) (1994年─1997年)
香港警務處處長(Commissioner of Police)
許淇安(Eddie Hui) (1997年─2001年)
曾蔭培(2001年─2003年)
李明逵(2003年─2007年)
鄧竟成(2007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