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ress :香港灣仔駱克道300號僑阜商業大廈12樓
- Tel :+852 2521 1806
- Fax :+852 2521 1478
- Email :hk@smartteam.hk
香港創業板設立的政策背景
1、香港經濟面臨結構調整
香港經濟的騰飛源于制造業的繁榮。80年代以后,隨著"前店后廠"模式的興起,香港制造業逐漸向內地轉移。同時,由于香港生產型企業習慣于照搬歐美發達國家現成的技術產品,長期忽視自身技術創新,致使傳統制造業的利潤日趨微薄,大量游資只能流向股市、房地產等虛擬資產領域。這樣,金融等服務性行業以及房地產業在香港經濟中的權重日益增大,目前這個比例已接近85%。雖然,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是產業升級的一個標志,但是,如果沒有創新技術產業作為服務業高度化發展的基礎,服務的對象仍局限于房地產等傳統產業,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越來越多的"泡沫"。在亞洲金融危機中,香港經濟缺乏創新技術產業支撐這樣一個結構性缺陷已暴露無遺了。
2、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亞洲金融危機過后,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求經濟復蘇的辦法。囿于地域特征,香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高新技術園區,唯一可恃的是自由透明的資本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具有諸多優勢,例如:香港實行英國普通法及其商法,這是大多數國際合約的基礎;香港以"自由港"著稱,基本上沒有關稅,沒有外滙管制;英語廣泛使用,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毗鄰高增長地區棗中國內地;新聞自由、資訊發達,使信息高度透明和傳遞及時;地處紐約與倫敦之間的有利時區。另一方面,香港作為遠東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新加坡、上海等城市的挑戰。尤其是隨著內地金融服務業的對外開放以及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已把他們的亞洲總部遷至上海浦東,未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將對香港形成強有力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更得致力于為周邊地區飛速發展的創新科技產業提供融資支持,滿足投資者投資于高成長產業的需求,以鞏固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1998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指出香港經濟主要出路在兩方面:
第一,致力于保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二,全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運用創業板這一金融創新的成果推動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升級,是香港特區政府為恢復香港經濟和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邁出的策略性的一步,并將對兩岸三地區域經濟的持續繁榮產生深遠的戰略影響。
3、美國NASDAQ市場成功的示范效應
成立于70年代的NASDAQ以低成本的運作和良好的服務、充分的信息披露、獨特的做市商制度,成為全美發展最快的證券市場。在這種制度安排下,新興的科技型公司獲益良多,得到迅猛發展。
1991年NASDAQ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還只有22家,1997年則猛增到256家,微軟、英特爾以1560億和1148億美元的市值位居前二名,前十名的公司均為創新科技型公司。NASDAQ目前正計劃在歐洲和亞洲開設交易市場和分支機構。
NASDAQ市場運作的成功,對內地及臺港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兩岸三地已有18家公司的股票在NASDAQ掛牌交易,更多的公司則在躍躍欲試。對香港設立創業板來說,如火如荼的NASDAQ是最好的信心支持,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如果對創業板這一金融創新產品不予以積極的響應,那么香港資本市場賴以維系的優秀企業資源以及港臺地區的大量游資都將流失。
- 上一頁:香港創業板上市規則的政策導向
- 下一頁:香港創業板上市程序難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