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dress :香港灣仔駱克道300號僑阜商業大廈12樓
- Tel :+852 2521 1806
- Fax :+852 2521 1478
- Email :hk@smartteam.hk
國內企業境外融資途徑和操作程序之跨國經營
第一節跨國經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和中國即將加人WTO的背景下,研究探討企業國際化經營問題具有特殊意義。一般而言,國際化經營是一個國家加入WTO后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事國際化經營將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中國企業選擇國際化經營的必要性
1、外部原因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上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國登陸。加人WTO后,形勢將更加嚴峻。這表明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具有超強實力的巨型企業.它們具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強大的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而我國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比如,我國的汽車工業僅整車廠就有100多家,但全年的總產量之和只相當于外國一家中型企業的產量。全國企業500強的銷售額之總和只相當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一家企業的年銷售額。當今的世界經濟中,一批跨國大企業正扮演著主要的角色。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1998年公布的數據,1997年全球共有跨國公司4.5萬家,其子公司25萬家。這些企業控制了世界生產總值的40%-50%,國際貿易的50%-60%,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產品研究與開發的80%-90%,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90%。其中,由世界權威性財經雜志美國(財富)每年評出的全球500強.雖然在數量上只占跨國公司總數的1%左右,但其銷告額卻占全部跨國公司總銷售額的90%?并幾從行業集中度和其生產經營與其他跨國企業的相關性等經濟指標看,全球500強都有著極強的代表性。
2.內部原因
通過國外研究論證,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原因是: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比較成本和交易費用等因素促進了跨國經營的出現或是外國直接投資的產生。根據海墨和金達萊伯杰(Hymert and Kindleberger)的觀點.跨國公司擁有某些壟斷優勢,諸如:①對某種專門技術的控制;②對某些原材料來源的壟斷;③經濟規模優勢;④對銷售梁道的控制;⑤產品開發和更新能力等,促成了跨國經營或外國直接投資。鄧寧(Dunning)提出的OLI模式.認為所有權優勢(0wnrrship)、位置優勢(Location)和市場內部化優勢( Internalization)是三個最基本的決定跨國公司的行為或外國直接投資的要素。
二、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現狀
中國已經有了像中國石油化工進出口公司、首鋼集團公司、金融業的中國銀行和中國信托投資公司等企業進行跨國經營。以海爾、康佳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企業,更是先行一步,積極從事跨國經背活動,并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海爾集團早在1991年,就開始向國外出口產品。他們以戰略的眼光和超前的觀念推出3個1/3的戰略;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1/3,國內生產國外銷售1/3,國外生產國外銷售1/3目前海爾以在國外發展了49個經銷商,銷售網絡達3萬多個,產品出口到102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和跨國公司的發展盡管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尤其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是很落后。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其遍布全球的分支機構達50多萬家。這些跨國公司富可敵國.在世界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跨國公司的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40%,國際貿易的60% ,國際技術貿易的60%-70%。跨國公司的銷售額遠遠超過世界商品貿易總額,以1998年為例,其銷售額高達11萬億美元,而當年世界貿易額僅為7萬億美元L、而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海外企業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為非生產性企業;收支平衡的占28%;虧損企業占17%.以生產性企業居多。這種狀況.不僅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跨國公司不可同日而語,甚至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選擇
以國際工業跨國公司為例.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其對外擴張戰略的若干國際經驗。
1.跨國經營戰略
漸進性和創新性。跨國工業公司的跨國經營戰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國經營方式的漸進性;二是跨國經營戰略的創新性。
跨國工業公司的發展歷史表明,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然后以母國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終發展成跨國企業的。從大多數跨國工業公司走向世界的過程來看,從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并不是一魔而就的突然飛躍。絕大多數工業企業在成為跨國公司之前,對跨國經營方式的選擇都采取了“先易后難,逐步升級”的戰略。一般工業企業最常見的跨國經營邏輯是:純國內經營、通過中間商間接出口、企業白行直接出口、設立海外銷售分部、建立海外分公司跨國生產。企業出口行為專家,美國密歇根大學的Cavusgil教授把企業經營的國際化分為五個階段:國內營銷階段、前出口階段、試驗性地卷入階段、積極投入階段和國際戰略階段。
跨國工業公司的跨國經營戰略的創新性是跨國工業公司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它相繼經歷了由多國國內到簡單一體化,再到復合一體化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階段。跨國工業公司首先實行的是多國國內經營戰略.即針對不同的市場在當地組織生產和銷售。這一經營戰略的主要特征是子公司具有高度自主權,作為獨立的經營實體,采取行動對自己價值鏈上的行為負責。以后,隨著貿易壁壘的減少,通信技術的進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企業日益傾向于利用外部資源服務于自身的價值增值。跨國工業公司因此加強了與海外子公司、分包商和被許可人等的聯系,由此產生了簡單一體化的企業經營戰略。
2.國際投資戰略
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據《1999年世界投資報告》,目前世界上共有跨國公司6萬家,這些跨國公司控制著國際投資的90%,從此意義上說.國際直接投資實際上就是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伴隨國際直接投資的迅速增長過程,跨國公司的投資戰略顯示出了以下的階段性特征,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跨國工業公司的投資戰略變化過程。戰后,跨國公司的資金-直流向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如初級資源產品開發及加工業產品。7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
70年代后期(1975-1980年),跨國公司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年投資增長率達21%,而同期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年投資增長率僅為17%0 80年代后期,跨國公司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投資有很大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吸收國際直接投資占投資總量的比重從27%增加到38%,90年代達到40%,并且制造業仍然是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國際直接投資最大的產業部門,發達國家的對外投資40%投向了制造業。此外,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內部,HR I)水平較高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增長也要快于非R&D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例如在制藥、通信及計算機設備等產業。
3.跨國兼并戰略
回歸主業和協作型競爭、跨國公司自誕生之日起,購并活動就沒有間斷過。購并已成為跨國公司進行國際直接投資,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方式。縱觀跨國購并的百年浪潮.雖然并購的戰略雖幾經變化。但主題基本都是回歸主業和協作型競爭。
對于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戰略而言,戰略選擇必須是企業發展目標與國家對外經濟發展目標的雙重體現,其中有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註意:
(1)建立對外擴張戰略的梯度優勢,形成技術層次互補、技術創新和擴散的良性循環-從世界跨國公司對外擴張戰略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趨勢,以及中國在國際競爭力中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企業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國際化經營的起點應該沒有疑問,但應該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內形成梯度優勢,并逐漸推進其產業高度化.以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2)國際化經營戰略選擇及組織創新。
跨國經營的國際經驗表明.國際化經營一般分為純國內銷售、出口和國外生產幾個戰略階段,但是這幾個階段也不是絕對的,因為跨國公司戰略選擇不僅受國家的特點、工業的特點和公司的特點影響,還受到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這些影響可能使跨國公司長期停留在某一戰略階段,這就要求跨國公司選擇一種全球整體化戰略,跨國公司的組織也會隨戰略實施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組織類型.進行組織創新
(3)直接投資的方式選擇:
中國大型工業企業對外國直接投資應以合資經營為主,出資形式也要多樣化。因為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起步較晚.資金、技術實力不足、銷售管理經驗不成熟,精通跨國經營管理的人才也不多,采用獨資形式,不利于節約有限的資金和達到與東道國企業優勢互補的目的,也不利于產品的市場營銷和經營活動的正常開展,更不利于爭取東道國政府和居民的廣泛支持以及獲得當地的政策優惠。而采用合資經營方式,既可以減少中國企業的資金投人,又有利于彌補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經驗不足的缺陷,還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合資伙伴的管理和營銷技能以及在市場的信譽、供貨的銷售渠道。但是,采用合資方式.不利于保護技術秘密,因此.對于擁有獨特技術優勢的企業,可采用獨資經營方式。
(4)中國大型工業企業集團的發展要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支持的結合。
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自然要涉及到企業集團的發展問題。應當指出,企業集團的發展必須實現市場調節和政府支持的結合::跨國公司是高度社會化、現代化、國際化的產物,適應了國際分工、國際技術和資本流動的需要,代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方向,直接體現著國家的競爭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和中國加人WTO的背景下,打造中國的跨國企業是中國企業家的當務之急。